上架好丽友,为什么让山姆被人追着骂?

2月前
收藏 1
0
【摘要】:好丽友、卫龙、盼盼配不配进山姆货架?
备受中产追捧的山姆,突然被中产骂麻了。
最近打开小红书,总能刷到一些抱怨山姆的帖子:
从不满“好东西下架”,到质疑上线新品“到底想干啥”,再到怒骂管理层,可见怨气逐级递增。
有人好奇追问,却发现事情的起因,竟在于
“山姆上架好丽友派”
一个巧克力派,怎么就引发了山姆被全网追骂的“血案”?
或许大家还记得,好丽友这个品牌,曾经被曝“在华生产销售配料用代可可脂,而海外版本用可可粉”,双标对待属实很难产生好感;
而在此次新品的配料表中,明晃晃的食品添加剂成分,也引发了产品不够健康的质疑。
但大家关于此事的最大槽点不在于产品本身,而在于:
“为什么楼下超市就能买到的商品,会出现在会员制超市的货架上?”
“那我花费680买的会员卡究竟算什么?”
这背后,其实反映了
山姆品牌价值体系的崩塌。
01. 好丽友上架,稀缺性下架
山姆的核心价值,在于给到会员专属感。
这一体感,是通过提高门槛、附加服务、严控选品三个方面来夯实的——
每年260元或680元的会员费,给予了山姆用户“专属入场券”以及“菁英”专属身份;如果选择成为680元卓越会员,你将享有积分返现、免费洗车、口腔护理等增值服务,这是山姆菁英的“专属福利”;
而“少而精”的产品策略,则负责给消费者提供“专属产品”。
比如,山姆的SKU常年控制在4000个左右,其中自有品牌占30%,强调独家研发和品质壁垒,由此诞生的山姆瑞士卷,因“全网无平替”而成为了复购爆款;
对剩下的70%供应链选品,山姆也提出了两个要求:独一无二和品质过硬。这让消费者得以在山姆买到许多“渠道特供”的定制产品。
随着近年来,690元卡的洗车、洗牙券福利被取消,山姆会员权益持续缩水。
“有外面买不到的产品”,已经成为山姆用户续卡的最主要原因。
而货架上“好丽友”的出现,让这一说服逻辑也走向了失灵。
尽管山姆还在强调:上线的产品好丽友派是减糖80%、增加30%可可成分的山姆提供款,其他渠道买不到。
但相较于品牌怎么说,消费者更愿相信自己的感知。
02. 热销款迭代,动摇品质承诺
除了专属感,山姆的另一核心竞争力——
高品质心智,也在发生动摇。
因为除了好丽友,网友发现此次山姆还上线了众多国货品牌产品:
盼盼、溜溜梅、卫龙……
@张禧嫔的小家(硬装中)
这些国货品牌,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,从来不在品质而在于性价比,
用它们来佐证山姆“优选”特质,显然缺乏说服力:
而这些产品的上线,还使得山姆多款高回购率商品被下架,如太阳饼、米布丁、低糖蛋黄酥、智利无核西梅……
以未建立优质商品心智的新品,替代已有高口碑的经典产品,这波操作属实让人觉得迷。
@我不是睡神
而更迷的还有山姆后续一些操作。
比如,偷偷删除“卫龙”标识。
有网友发现,在自己购买时上架新品“卫龙 高纤维牛肝菌魔芋”几天后,再打开产品页,原有商标竟被隐藏,
这一行为属实让人摸不到头脑;
@律师重生之我在小红书看美女
再比如,上架国货产品时,刻意弱化中文名。
改“盼盼”为“panpan”,乍一看确实高级了不少;
但反复无常的操作和刻意的翻译,总给人一种山姆自己都对上架产品不自信的感觉。
这颠覆了以往山姆塑造的“品质稳定”商超形象,也让因需续卡的消费者开始质疑:
高昂的会员费,是否真的可以帮我节约试错成本?
当产品的同质化加深、平台的精选功能又减弱,山姆和永辉究竟还有什么区别?
03. 山姆转型的阵痛
对于当前网友的激烈反应,山姆方面未有正面回应。
不过站在品牌视角,我们多少可以窥见一点“山姆为什么要这么做”的答案。
一方面,是为了解决规模效应的难题。
2024年,山姆在中国的销售额已达1005亿元,为了应对千亿规模后的,成本压力,逐步采用本土商品替代部分进口商品及MM自有系列,显然是降低供应链成本的有效方式。
尽管此举可能引发会员对“选品平庸化”的质疑,但确实符合山姆降本增效的战略需求。
另一方面,是为了强化品牌的本土化、精细化运营。
随着近年来Costco紧随入华、盒马等本土商超贴身亮剑,线下零售行业的区域竞争正在加剧,山姆也急需通过本土化深耕与精细化运营,在规模扩张中重构竞争壁垒。
而加强与本土品牌的合作,不仅有利于山姆找到更加贴合本土消费场景的产品,也有利于加速品牌下沉县域扩张。
说到底,山姆当前的选品争议本质是战略转型期的阵痛:
既试图通过大众化商品扩大用户基础,又需维护中产会员的“精选”期待。
若无法在扩张中平衡品质独特性与品控稳定性,其“付费会员制”的商业模型将面临持续挑战。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4A广告门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0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扫一扫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