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红利并没有消失

传播体操 传播体操

5月前

收藏 收藏 0

点赞 0

【摘要】:如题

作者 | 周在安

01

如果在以前,买洗发水的品牌营销,与卖汽车的品牌营销会呈现出很大的不同。但是在今天,你会发现,它们的营销动作正在同质化了。

这就是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观察到的营销行业现象——营销方法论在变得同质化。

一套能够卖洗发水的营销组合拳,其实也可以用来卖汽车,因为本质上都是流量的获取-转化,中间什么用户阶段应该做什么促进动作,其实逻辑上都是一致的。

也就是说,在营销领域中,一些行业know-how正在消失。

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,是因为平台实现了流量收口的统一,你不需要在细分场景中去找细分人群,“双微一抖”中什么都有,即有买车的,也有买洗发水的,甚至有买挖掘机的。

另一方面,平台的流量规则也在统一化。简而言之就是,平台的流量分配都基于算法推荐逻辑,而算法原理其实很好理解,尽管各个平台稍有不同,但基本上就是基于用户的反馈数据,进行流量池的赛马。

如何在各个平台上获取(精准)流量,背后的方法和原理其实大同小异,你能够通过一套方法论把洗发水卖爆,也同样有可能在一段时间摸索后,运用类似的方法把挖掘机给卖爆。

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部掌握了“流量—转化”方法论,那么这个部门其实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代运营公司,用这一套方法去匹配其他不同的产品和类目。

02

从宏观来看,供应链的发达导致了大量同质化产品的出现,不同商家的产品,背后的代工厂可能是同一个,用的模具可能都是同一个。这导致,大量企业确实成为了品牌运营公司。

那么在当下这个产品同质化的营销环境中,想要卖爆一款产品靠的是什么呢?没有错,其实就是流量获取能力。

除了一些需要拼渠道、拼门店的企业,流量能力其实成了企业能否脱颖而出、成就爆款的关键。

正如前面所说,基于流量逻辑的营销方法论是可以跨品类复制的,这就导致了很多企业的无边界扩张,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上以往的商业逻辑。

比如说,按照过去的企业战略和营销思路来看,一个企业需要足够聚焦才能获得足够的竞争力。但如今不是这样了,聚焦不一定能够获得足够竞争力,反而可能被其他跨界玩家围攻致死。

比如说小米吧,按照传统的聚焦理论来看,小米应该一直做手机,形成十分鲜明的品牌心智。但实际上,小米不仅做了各种小家电、排插、充电宝之类的百货商品,还跨界做了汽车。

你可以发现,米家的那些充电线、排插等各种小玩意,销量依旧很高,口碑依旧很好,甚至小米的空调产品都开始威胁到格力这种老牌巨头了。汽车就更不用说了,小米汽车在如此内卷的市场冲出来,确实很不容易。

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,小米手机、米家生态、小米汽车的营销方法有什么不同吗?没有,无非就是一套营销方法论在不同品类中的复制,本质上依旧是“流量—转化”逻辑。

03

在现在这个时代,很多营销人的传统观点都需要抛开。比如说,企业的成功靠的是产品,这个观念其实已经有点问题了。

比如说小米,它显然不是产品质量最好的,也显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,但不妨碍它把产品卖爆。

因为在现在这个流量环境中,最重要的是用户触达—转化的效率,而不是产品差异化。我们极端一点说,就是一个性价比、功能都不怎么样的产品,在一个流量操盘手团队上,他都有可能会卖爆。

我相信很多老板都有过这种感觉,发现竞品友商的产品其实也没自己的好,价格也没自己的便宜,但就是成爆款了,自己的产品销量就是不如友商。然后感叹,自己产品的好没人知道,自己不懂怎么宣传和营销。

大体上,这种感觉其实是对的,在产品品质差不太多的情况下,用户触达和转化效率是能否胜出的关键。

而一旦企业掌握了这一套营销方法论,就可以无边界扩张了,吃透营销红利。一个做手机的企业也可以去做小家电,一个做茶的企业也可以去做维生素,一个做保健品的企业也可以去做咖啡……

因此,你可以发现市面上有些公司,总是能够持续产生爆款,并不是因为产品足够强,而是产品在为营销服务(而不是相反)、营销为增长服务。

也就是说,我们与业内一片悲观不同的是,我们认为现在反而是一个营销的好时代,只不过当下的营销,不再是以前品牌建设那一套模型了,也显然不是投流这种纯效果广告的付费游戏,而是一套匹配推荐算法引擎的流量获取-转化方法(具体见上一篇文章)。
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传播体操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点赞

0
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
畅言一下
0/1000
全部评价
传播体操

传播体操

微信公众账号:传播体操

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》

扫一扫
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