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气森林的目标,让大窑实现了

2月前
收藏 0
0
【摘要】:大窑,不想努力了
大窑要被国际资本巨头KKR收购了。
狂人复盘这个汽水品牌时,突然发现,元气森林的中国可口可乐梦,在一定程度上,让大窑给实现了。
大窑凭着对中国市场最真实、最接地气需求的深刻洞察,迂回穿插,偷袭了可口可乐的薄弱处——餐饮场。
01.ALL in 餐饮
大窑的前身,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,它就像北冰洋们一样,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性品牌,在内蒙大本营,它是餐桌上的常客,但出了省,几乎无人知晓。
当时的饮料市场,商超货架是兵家必争之地。但那里,早已被可口可乐、百事可乐等国际巨头牢牢统治。
在这样的战场里跟巨头打消耗战,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2014年,创始人王庆东做出了一个改变大窑命运的决策:放弃商超,All in 餐饮!
这在当时看来,几乎是自断后路。
但这个决策背后,是一个天才般的洞察:中国的饭局,需要一种气氛饮料,它要有啤酒瓶的样子,方便对瓶吹,但不能有酒精,让不喝酒的人也能融入,又得量大、能解辣、能解腻。
于是,满足了既要又要还要,形似啤酒瓶,520ml大容量的玻璃瓶大窑应运而生。
大窑还给经销商20%以上的利润率,比同行高5~10个百分点,降低小餐馆最低批货数量,让餐饮终端的利润翻倍,为推销大窑更加卖力,毕竟很多餐馆卖一箱可乐赚12元,卖一箱大窑却能赚36元。
大窑战略性地放弃了光鲜亮丽的货架,转而在每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饭桌上,为自己重新开辟了一个精准的生态位。
02.与华与华一拍即合
只有餐饮渠道,还远远不够,真正让大窑从内蒙走向全国的,是2021年,大窑与华与华的结合。
狂人甚至觉得,大窑是华与华最近五年,最成功的案例了。
华与华将大窑最深入人心的资产,那个酷似啤酒的大玻璃瓶,提炼并无限放大,在遍地都是330ml易拉罐的市场里,这个大块头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超级符号,它用最直观的方式传递了“量大、实惠、过瘾”的核心价值。
“大汽水,喝大窑”的口号,简单、粗暴、直接地将品牌名与核心差异点“大”牢牢焊死,让消费者一秒就能记住。
大窑还签约国民硬汉吴京,其形象与“大汽水”的定位完美契合,拉高品牌势能。
符号和口号都已就位,大窑也和其他华与华的优秀案例一样,展开了不计成本的广告投放,登陆央视,全面覆盖重点城市的地铁、电梯、商圈和影院。
在大窑之前,没有任何一家地方性的汽水品牌,会如此大手笔地投放,以后,估计也不会有。
短短几年时间里,大窑就跻身国内饮料品牌头部行列。
虽然大窑没有公开经营数据,但据行业估算,2021年时,大窑年销售额约为30亿元,到了2024年,大窑饮品营收规模突破50亿元大关,营收规模达到北冰洋的三倍,冰峰的十倍,净利润率稳定在10%至15%的区间内,这一盈利水平远超行业平均基准线。
03.元气森林的梦想与努力
而元气森林的路径,与大窑截然相反。
它用“0糖0卡”的健康理念和日系小清新的审美,先去占领城市新中产的心智,再俯冲进入高端渠道,元气森林想复制的是可口可乐的品牌光环和文化。
而大窑的战场在小县城的夫妻饭店,在城中村的烧烤牌档,大窑没有什么理念,就是两个字,值和爽。
如果说元气森林想成为一个品牌帝国,那么大窑的目标则更像一个顶级生意。
它清晰地知道,在中国快消品的红海里,与其追求一个不确定的梦,不如用最高效的方式,将企业自身的价值推到顶峰,然后在一个最合适的时机,把它卖给最合适的买家。
所以,被KKR收购,对大窑而言,并非梦想的终结,恰恰是现实主义战略的完美闭环。
大窑的成功,以一种更古老、也更深刻的方式,为我们揭示了中国消费市场不变的底层逻辑:无论故事如何动人,最终的竞争,依然要回到渠道、利润和场景这些最核心的要素上来。
元气森林想成为可口可乐的皇冠,从精神上定义一代人。而大窑,则选择先成为可口可乐的双腿,先走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。
当然,狂人也并不是唱衰元气森林,在成为中国可口可乐的漫漫征途上,元气森林仍然在努力,而大窑,已经“不想再努力了”。
PS:很想知道大窑如果真成外资企业了,吴京的代言还续不续了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廣告狂人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0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扫一扫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