齿轮组织时代结束了

2月前
收藏 0
0
【摘要】:AI时代的组织什么样?
文:王智远 | ID:Z201440
刚回来路上,我一直在想:
为什么有些公司,一个CEO发条语音,24小时就能从美国、日本等多个国家完成协作?而有些公司,为了一点小事,开了好几场会,还在争谁该去联系代理商。
这不怪员工,不是执行力问题,是操作系统的问题。
你不能用诺基亚跑微信小程序,也不能用Windows XP运行AI大模型。可很多公司,还在用工业时代的“齿轮咬合逻辑”,去调度一个完全不同“语法”的东西:AI。
什么是“齿轮咬合逻辑”?
工业时代,大多数公司是这么运转的:层级审批、固定岗位、人工调度。
比如,公司要推一个新产品,第一件事就是开会。CEO召集几个部门负责人,坐下来讨论,你一嘴我一嘴,谁负责什么、谁配合谁、谁支持谁,开完会却发现谁也没真正确定下来,只能再开一次会。
这个过程,可能持续几天,甚至几周。每个人都有固定职责:市场部只管市场,销售部只管销售,财务部只管财务。
如果市场部需要销售支持?流程又得重新走一遍。
任务靠人安排,信息靠人传递,微信群、邮件、会议纪要,经常漏掉关键信息,明明做过的事,可能又被重复做一遍。
这种模式,过去几十年一直这么运转,好像也没出什么大问题,但在AI时代,它开始不灵了。效率低、反应慢、沟通难,这些老毛病,现在被放大了。
那AI原生组织是什么样?
我把它叫“生命体逻辑”。它不靠人一层层安排任务,而是系统自动拆解目标,生成任务,再自动分配下去。
比如,CEO发条语音说:
我要在72小时内,在美国国家启动新产品。系统收到指令后,马上开始动作。物流Agent自动锁定仓库和场地,群Agent直接调动不同的人,人看到要求后,安排数据Agent去做后续的一切。
整个过程,几乎非常丝滑地把任务拆分下去。信息是共享的,任务是自动的,决策是分布式的,每个人都能看到最新的进展,也能根据数据做出判断。这就像一个“活”的系统,自己会动,会协调,会进化。
所以,传统组织和AI原生组织,最大的区别在哪?
智远认为,一个是靠“人”运转,一个是靠“系统”运转。传统组织靠命令、靠会议、靠人安排;AI原生组织靠数据、靠协议、靠智能代理自动调度。
如果继续用老办法管理新工具,企业会越来越吃力,系统崩溃、反应迟钝、创新乏力,这些问题会越来越明显。
所以你看,组织也要升级。要让信息能实时共享,任务能自动分配,决策不再只掌握在几个人手里,还要有反馈机制,不断优化流程。
但问题是,这些升级背后到底靠什么?换几个企业办公工具?换个流程?还是换一套决策逻辑?其实,背后要靠组织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就像手机要运行App,得先有操作系统一样;组织要运行AI,也得有一套能兼容它的“系统”。
那这套系统到底长什么样?它由哪些关键模块组成?为什么有的组织能跑AI,有的组织一跑就卡?
很多人一说“组织系统”,就会想到墙上贴的架构图,或者HR手册里的岗位说明。其实不是,组织操作系统,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一样,背后真正驱动它运转的,是四个基本模块:
信息怎么流动、任务怎么匹配、决策权在谁手里、做完之后有没有反馈。
这四个部分,决定一个组织是诺基亚,还是iPhone; 是“齿轮咬合”的老机器,还是像“神经网络”一样自己会动的活系统。
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偏偏是这四个部分?因为操作系统,不是你写在纸上的制度,而是你实际运行的规则。
你买了一台电脑,说明书上写“双核处理器、4G内存”,但你真正用起来,卡不卡、快不快,取决于它的操作系统是不是能协调这些资源。
组织也一样。决定一个组织跑得快不快,是它背后这四个运行规则,有没有“熵减到极致”。
先说信息怎么流动。
传统组织里,信息是“层层上报”的;一线员工发现问题了,要先告诉主管,主管再告诉经理,经理再告诉总监……等传到高层,已经过了好几天。
AI原生组织里,信息是“实时共享”的;就像在飞书、钉钉、AI表格里,所有人都能看到最新的数据,谁也不用等谁发邮件。
信息不再是权力的工具,而是协作的基础。
所以你看,信息互通决定了,一个组织是封闭的机器,还是开放的生命体;换句话说,信息怎么流动,直接决定组织能不能“感知问题”“快速反应”和“自动进化”。
这就像人的眼睛和大脑之间的神经信号,如果信息传得慢,整个人都会反应迟钝。
信息能流动了,任务就好分配了。
传统组织是“人分任务”,靠会议、靠领导安排,容易错配、漏配、重复配;比如,市场部以为设计组在做海报,设计组以为市场部还没给需求,结果谁都没动手,上线时间就耽误了。
AI原生组织不一样,任务是“系统配的”。
什么意思呢?
就是系统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、状态、优先级,自动把任务分下去。比如,系统发现张三擅长海报设计,而且他今天任务不多,就会自动把任务推给他。
如果任务紧急,还会提醒他一句:这个优先级高,建议你先处理。整个过程不用开会、不用领导点名,任务就自然流转了。
就像打车软件自动派单,不需要你主动去“抢活干”。所以你看,任务怎么分配,不只是“谁来干”的问题,而是整个组织能不能高效运转的关键。
任务分下去了,不代表事情就能推进。真正决定组织能不能跑起来的,还有一个关键问题:谁来拍板?
传统组织的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。比如,市场部要做一场活动,得等老板点头;产品要改一个功能,得等总监审批。
AI原生组织的决策权是“分布”的。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实时数据,做出判断和行动;就像一个足球队,不是靠教练喊“传球”“射门”,而是每个球员根据场上情况自己决定。
说到这儿,我想起一个很典型的例子:2023年抖音春晚的协作方式。
抖音作为合作平台,负责大量互动任务。他们不是靠一个指挥中心发号施令,而是通过一张系统大屏,让所有团队都能实时看到数据、自动响应任务。
比如:
数据组看到某个互动玩法突然爆了,就自动触发扩容机制;运营组看到某个流量入口点击率下降,立刻调整推荐策略;技术组看到服务器负载升高,就自动启动扩容流程;
所有决策不是等“谁来拍板”,而是基于数据自动触发、快速响应;整个组织像一个“神经网络”,每个节点都能自己动,还能互相感知。
所以你看,这四个模块,不是我随便选的,是组织能不能“动起来、跑得快、进得快”的核心机制。
既然已经知道AI原生组织系统,由哪几个关键部分构成,那,怎么判断公司、组织到底是诺基亚还是iPhone呢?
换句话说:能不能像体检一样,给组织的操作系统打个分?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兼容AI?
这个问题,很多人老板也在问自己。一位企业创始人给我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判断方法,叫“四项线模型”。这四个线,是组织运行背后的四个关键特征:
信息透明度、任务自动化程度、决策分布水平、反馈响应速度
它们合起来,就能看出一个组织是“工业时代的齿轮咬合系统”,还是“AI时代的神经网络系统”。
对于信息透明度,你可以理解成一件事,一件事,到底多久能被大家知道。
低版本组织里,信息“层层上报”,像蜗牛一样慢,高版本组织里,信息是“实时共享”的,像5G一样快。
判断一个组织信息透明不透明,其实很简单: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关键数据?是不是不需要等会议、等邮件,就能知道最新进展?是不是出了问题,大家能第一时间感知到?
如果答案是“否”,那组织信息透明度就偏低,系统版本就不高。
第二个是:任务自动化程度。
你可以理解成一件事,是不是经常靠开会来分任务。AI原生组织的任务分配,靠系统,系统根据能力、状态、优先级,自动把任务分下去。
判断一个组织任务自动化程度高不高,也可以问几个问题:
任务是不是经常靠开会来分配?有没有系统自动提醒“谁适合做这件事”?是不是经常出现“任务没人做”或者“任务重复做”的情况?
如果答案是,那你还在用“诺基亚系统”分配任务。
至于决策分布水平,你可以理解成:是不是什么事都要等领导点头。
低版本组织里,做什么都要审批。高版本组织的决策是“分布”的,每个人都能根据数据做判断,而不是等命令。
判断一个组织的决策机制是不是分布式的,可以问几个问题:基层员工能不能根据数据做决定?经常出现“任务卡在审批环节”?每次出问题,都要等老板来拍板?
答案“是”,那组织的决策机制,还停留在工业时代。
第四个是:反馈响应速度。你可以理解成一件事,做完之后有没有闭环?能不能自动优化?低版本组织的反馈是“延迟”的。一个项目做完了,开个复盘会,大家说说“哪里做得不好”,但已经结束了。
高版本组织反馈是“实时”的,系统自动追踪数据,发现问题马上调整,不需要等会议。
判断一个组织有没有反馈闭环,可以问几个问题:
是不是每次都“做完就完”,没人总结?是不是出了问题,等很久才能调整?是不是有自动化的数据追踪和反馈机制?
如果你的答案是“是”,那你组织的反馈机制,还不足以支撑AI的运行。
写到这里,我想起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。
前几个月去河南,参观胖东来的电影院。他们的做法很有意思;电影开演前,他们会在每个座位旁边放一个二维码,只要你扫码,就能马上填写对影院服务的反馈。
系统实时收集这些信息,工作人员也能马上看到问题,如果你提的建议有价值,还有可能当场给你免单。
你看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“高版本组织”。他没有换工具,也没有换人,而是换了一套系统的“语法”。
那这套“系统语法”,自己公司怎么学?很简单,你不用靠口号、也不用换流程,甚至都不用请顾问。
智远建议有三点:
一,先意识到一件事:不是人不行,是系统不行。
很多老板一遇到问题,第一反应就是换人。但其实不是员工不聪明、不努力,而是系统太卡顿。
就像你不能让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开火箭,也不能让一群聪明人,在一个“卡顿”的系统里高效协作。
组织升级的第一步,是换逻辑。怎么换?先从信息场开始。看看有没有关于协同的内容,可以放到表格、文档、协作空间里。
哪怕是一个小项目、一个小组、一个小流程,先用新的方式跑一遍。跑通了,就知道哪里卡、哪里顺、哪里要改。
第二步,靠“系统语法”的重新设计。
我接触一家消费品公司。他们想用AI做新品推广,但发现根本跑不动。后来他们做了三件事:
把所有关键数据放在一张表里,所有人随时可看;用AI表格自动分任务,不再靠开会安排;上线后实时追踪用户反馈,系统自动优化内容。
结果,从策划到上线,比以前快了不少倍。所以你看,不是换了AI模型,也不是换了团队,而是系统版本升级了。
系统一升级,效率就上来了,这很好理解。但更让人惊讶的是:人也变了。
变在哪?
一,人从“执行者”变成了“感知者”,传统组织里,人是被动执行命令的;AI原生组织里,人的判断来自于信息的实时流动和快速反馈。
二,人从“被动响应”变成了“主动进化”,看到用户反馈不好,自己就能改文案;看到任务匹配到自己,直接就能干;这不是“人变勤快了”,而是“系统让人能做决定”。
要说第三个,我认为是人从被管理变成被激发,AI原生组织里,信息透明,人就愿意参与;决策权下放了,人就有责任感。
好了,一口气说这么多,组织真正的升级,不是换人、不是换流程,而是换一套“能让人动起来”的系统逻辑。希望我讲得够通俗、够清楚。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王智远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0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扫一扫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