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不出货的小米YU7,竟然还在朋友圈打广告?

2月前
收藏 2
0
【摘要】:“友商”截胡,小米坐不住了?
大家好,我是马可婷。
这两天,电动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一定非 #小米YU7 莫属了。
10秒,1-5周可交付的YU7“准现车”库存清零;
3分钟,大定突破200000台;
1小时,大定突破289000台……
此次小米YU7的火爆销售场面,已经超出人们对传统汽车销售速度的想象。
成交额一出,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:
小米卖出去这么多单,产能跟得上吗?消费者愿意等吗?
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,最应该关心产能的小米,居然在朋友圈打广告了!
▼
相信大家跟小马一样感到迷惑:作为流量制造机的小米,根本不太需要做广告(甚至被N多汽车自媒体吐槽为最抠车企)
首次朋友圈打广告,究竟是为什么?
01.乘胜追击,小米市场部不养闲人
由销售速度打响的重磅话题炸弹已经成功为小米拿下第一波热度,此时正是借势加大宣传力度的好时机,对品牌来说销量当然是多多益善。
雷军本人作为小米品牌的营销招牌,在发布会之后也丝毫没有浪费个人社交媒体的广告位:
YU7的媒体评价、门店地标大屏、转发央视新闻报道。。。
在预售成绩带来的传播声量还在散发余热的时间段内,光是雷军一个人就要原创或转发这么多品牌内容,小米市场部当然也不会闲着。
可见,发布会只是小米YU7的一张入场券,紧接热度的宣传推广才是让其成为最后MVP的有利帮手。
02.冲销量,提高采购议价权
小米造车,光是研发成本就投入了130亿,加上工厂、人工等费用,一共耗费约300亿元。
制造成本方面,以小米SU7为例,根据中信证券的公开数据,材料费35万、内作零件/制造费2万,再加上研试、物流等费用,整车成本就要30万。
再看看小米汽车的部分供应商,单是A股上市的合作公司小米就有这么多。
此时,面对来自多方的成本投入,只有把小米汽车的销量冲上去了,才能通过对生产材料的大批量采购,提高采购议价权,节省生产成本,提升利润。
03.汽车热卖,拉升股价之利器
近几年,小米公司的股价经历了不少波动。
21年初,小米宣布进军汽车行业,股价达到阶段性高点。
22年10月,在电动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背景下,小米股价下跌幅度高达80%
而在首款汽车SU面世后,小米股价终于迎来突破性转机,超预期的13万交付量,也使得股价持续攀升。
截至去年年末,小米股价达34.15.创52周新高,港股小米集团大涨达118%。
而今年的YU7也同理,小米YU7的热卖,无疑带动了公司股价的暴涨。
截至发布会第二天上午,小米股票涨幅超5%,股价一度突破60港元,最高达到61.45港元。
此外,小米股价的上涨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股价上扬,有利于小米汽车与供应商、制造商等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。
由此可见销量的涨幅对拉升股价的正向影响。
04.存量市场,进入白刃战
根据小米汽车在3月18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,公司全年交付13.68万辆SU7系列汽车,收入321亿元,却亏损了62亿元,相当于每卖出一辆车就亏掉4.53万元。
表面上,小米汽车的巨额亏损让人对品牌入局汽车领域仍持怀疑态度。
可实际上,这62亿元花的一点也不亏。
建厂投产,提高产能是必要;技术研发投入也是刚需;1亿拿下央视国家品牌合作,微博抖音投放数千万,营销投入换取的是品牌的强心智占领。
而小米汽车的作用就是将小米生态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,从而培养出用户对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消费习惯,不断扩充小米品牌的受众群体。
(图源@金错刀)
也就是说,在小米生态系统的模式下,无论用户选择小米的哪一品类,都很大概率会带动全品类的高速增长,而在存量市场中赢得主动权。
截至2025年3月,小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.19亿,也就是说只要有1%的用户因为买车而多买一件生态链产品,也能为品牌带来700万单生意。
所以,小米汽车其实是小米品牌拓展小米生态用户、帮助品牌渗透的切口。
如此看来,小米不惜亏本也要助推小米汽车的销量是必然。
05.竞争对手截胡,小米坐不住了
YU7的热卖无疑引起了电车行业的大震荡,然而短则近9个月,长则达14个月的超长交付时间成了小米汽车暴露出的缺点,也让竞争对手钻了空子。
智己、蔚来汽车、极氪汽车、智界等纷纷推出“兜底报销”政策,“截胡”小米YU7订单。
这些“友商”表示,只要消费者购买本品牌车型,并出示YU7定金的支付记录,就可以通过电卡补贴、现金折现、积分返还等形式,补偿消费者支付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。
面对竞争对手已经攻到城下的局势,小米再怎么有格局也无法坐视不理。
对已经购买YU7的用户来说,面对外来诱惑,品牌只有通过持续的曝光,才能有机会说服、甚至强化用户对小米汽车的选择。
▼
最后,关于产能,小马认为小米也并不十分担心。
根据公开信息,小米三期工厂全部投产后,小米汽车的总产能有望突破80万辆/年,远期目标指向百万级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特斯拉33个月完成从0到100万辆的突破,创全球车企建厂速度纪录。
如此看来,小米再次对标特斯拉,开始加速小米汽车的产能布局。
此外,小米还想出一招来缓解交付周期长,消费者等待时间久的问题。
推出限时改配的“转单机制”——SU7未交付用户可限时改配YU7,总之就是逃不出小米汽车的“手掌心”
站在小米的角度,这项机制实则是在用SU7的知名度为YU7提高声量,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能压力。
▼
总的来说,小米汽车依旧需要广告,更何况雷军自己就是行走的广告位。
所以小米在“不需要广告”这件事上还是要给自己留点余地,毕竟你不做广告别人就会做。。。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SocialMarketing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0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扫一扫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