雷军站在用户大脑里的表达艺术

王智远 王智远

3月前

收藏 收藏 1

点赞 1

【摘要】:技术创业者应该看看雷军的演讲

文:王智远 | ID:Z201440

听发布会这事儿,我有发言权。

一个月总要听好几场,还会录下来整理。要说毛病,可太多了:啰嗦、逻辑混乱、一味强调技术多牛,却不说它到底跟我有什么关系。

不是观众问题,是讲的人没搞清楚一个关键:人大脑处理信息有极限。你连续抛出一堆陌生术语,像往电脑里塞满乱码文件,系统直接卡死。

而且很多技术型创始人还有一个通病:老强调“我们做了什么”,研发投入135亿元、研发周期三年……听起来很厉害,但用户想的是:我能得到什么?

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技术发布会让人昏昏欲睡的原因,要么玩数字游戏,要么自我感动。

雷军不一样。不吹不黑,我每年都听他做产品发布。

不是光看他卖什么,更看他怎么讲,怎么把又硬又复杂的参数说得让人愿意听、听得懂,甚至听完还想买。

他的开场有个特点:先讲“为什么”,再说“做了什么”。

我们想造一辆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。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情绪共鸣的起点。有了这个起点,他就迅速进入“真实故事+技术细节”的双轨叙事模式。

一边讲故事,一边讲数据,一边调动情绪,一边夯实专业。

比如:零百加速3.23秒,他说:这已经是百万级豪车的性能。这句话既讲了数据,也讲了价值。既有理性,也有温度。

接着,他会制造一系列冲突:价格压力、行业质疑……然后用技术实力破局。整个过程就像一部短剧,有起承转合,有反转,有张力。

这就是雷军开场的三板斧:黄金圈法则,先说“为什么要做”;预设冲突,让听众产生代入感;双轨叙事。

他还有一招特别厉害:把技术翻译成生活语言。

续航835公里一般厂商会说:CLTC工况下续航835km。然后没了。雷军怎么说?北京到南京,中途不需要充电。你一听,哦,原来这么远。这就不再是数字,而是一个你能想象出来的场景。

再比如价格,小米YU7刚出来时,很多人担心贵。

雷军怎么做?直接放对比图:比Model Y便宜一万块;不用解释一堆配置,也不用讲成本结构,一句话你就明白了这个车值不值这个价。

还有那个AI寻车功能。他说:很多人从商场回来就找不到自己车在哪;这句话一出来,很多人都会点头:对啊,我也经常这样。接下来再讲技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,大家就能听进去。

所以,你会发现,雷军表达方式,本质在做一种“认知重构”:不仅让你理解技术,而是让你感受到技术带来的好处。

雷军最打动我的地方,是他懂得怎么把技术变成生活里的语言。

他在开场时就埋下了情绪共鸣的种子;接下来,他会用一种更贴近生活的语言,把技术的价值真正传递出去。

什么是生活价值?一个人喜欢阅读,在阅读中获取知识、开拓视野、享受文字带来的乐趣。对他来说,阅读就是生活价值。

那技术呢?它不该只是参数和术语,而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被感知、被理解、被选择。

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:场景化、具象化、锚定化。

你现在手里有一堆技术术语:800V高压平台、5.2C超快充……如果直接丢给用户,他们大概率会问一句:这跟我有啥关系?

雷军不会这么干。他第一件事,是把技术放进一个具体的场景里。比如他说:喝杯咖啡的时间,就能补能620公里。

这不是在讲充电速度,而是在讲你生活中一个熟悉的画面。你不用去理解800V是什么意思,只要知道一件事:我休息一下,车就满电了。

这就是场景化翻译术。

光有场景还不够。很多人听懂了,但记不住。这时,就要靠具象化比喻来帮忙。他说:风阻系数比超跑还低,开起来像切开空气。这是一个画面。你脑子里马上就有那种车“嗖”一下滑过去的想象。

电池安全,他不说一堆材料学名词,而是说:给电池穿上防弹衣。一句话,安全感就有了,让人一目了然。

光听得懂、记得住还不够,人们还会考虑一个问题:值不值?

这时,锚定策略就派上用场了。零百加速3.23秒,听起来很厉害,但没感知。雷军怎么说?这是百万级豪车的性能,比Model Y还快0.5秒。你一听,哇靠,原来它不只是快,而是快得有价值。

收纳空间呢?他说:孩子玩具、露营装备都能放进去。你看,不是告诉你有多少升,而是告诉你它能装下你的生活。

所以你会发现,从“工程师语言”到“用户语言”,想打动人,不要堆参数,不要炫专业,而是三个字:讲人话。

用场景化,让技术发生在你熟悉的生活剧本里;用具象化,让技术变得可感知、可记忆;用锚定化,让技术变得可比较、可选择。

场景故事讲得好,还不够。关键是怎么讲得更走心?雷军做法:先让你感受到“你缺什么”,再告诉你“我有解法”。

大家有没有试过,在商场转了半天,出来却找不到自己的车?绕来绕去,急得冒汗……你一听,哦,对啊,我就是这么一个人。于是,开始代入了。

接着他说:有时绕了30分钟都找不到,还是靠手机定位才找到。这时,你已经在点头了;最后他才说:现在好了,YU7会主动闪灯鸣笛提醒你它在哪。

你看,这是一个完整的“问题—煎熬—解决”的故事线。

这背后有一套心理机制:让人先产生情绪波动,再给出解决方案,最容易形成记忆和认同。但雷军不止于此。他还特别擅长用一些“心理钩子”。

电池安全,他不说一堆材料参数,是放了一段视频:工程师穿着厚厚的羽绒服,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测试电池性能,镜头扫过他冻僵的手,还在坚持调试设备。

你一看,心里就会想:他们真的下了功夫,不是随便测一下就敢上市的;这是一种“努力叙事”,不直接说结果,而是说过程。

这也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:我们更容易相信那些“看起来很努力”的人。

他提到零部件价格,会先说:这次做车成本压力很大,很多人劝我们涨价;然后话锋一转:但我们决定比特斯拉Model Y便宜一万;你一听,哇,原来还可以这样操作?不仅没涨价,反而降价了。

这不是理性说服,而是一种认知颠覆,让你觉得这家企业是真的站在用户这边。

类似技巧还有很多。

他会在发布会上说:现在已经有28.9万人预约了小米SU7。这句话听起来简单,但它背后有个心理学原理叫“社会认同效应”,大家都选的东西,大概率不会错。

或者他会在发布权益时提醒一句,首发限时权益只剩最后一天。你看,在调动你的损失厌恶的决策情绪,错过就没了,赶紧下手。

所以你会发现,情绪背后,是一整套精心设计的心理策略:

痛点要真:只解决用户真的会烦恼的问题;故事要有张力:让听众从“听你说”变成“跟我有关”;信任要立体:靠人格背书、情感共鸣、数据验证三管齐下。

这才是打动人的终极密码。

打动就够了吗?不,得让用户持续关注,听完记住。怎么记住?他喜欢搞悬念、冲突。

我记得有一次他说:我们差点放弃了这个功能。全场瞬间安静,所有人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。

然后他才娓娓道来:成本太高,供应商说做不了,但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。这就是典型的“悬念前置+反转揭示”的结构。

还有一种更狠的方式是:自曝困难。

这个项目刚开始时,团队里很多人都觉得不可能完成。他没有马上解释为什么,而是先放了一段视频:研发人员凌晨还在办公室反复调试系统,桌上堆满了咖啡杯。

这种“制造危机 + 真实画面”的组合,立马就把你带入那种“挑战极限”的氛围中。

因为大脑对“冲突”和“不确定性”特别敏感,它会自动产生探究欲:“后面会怎么样?”“他们是怎么解决的?”这就是“未完成效应”,你一旦被勾住了,就想听完。

但总吊胃口也不行,还得给爽点。怎么爽?控节奏。

雷军每次讲完性能参数,都会巧妙插入一些网友调侃的小幽默和金句。比如调侃自己“Are you OK”的梗,或者回应网友的段子:军儿,收手吧……

这种“冷幽默”,就像一杯提神醒脑的咖啡,一下子缓解了密集信息带来的疲劳感。

更重要的是,他还会通过语速变化和关键停顿来制造记忆点。

讲续航时他说:“续航835km…(停顿)…中大型SUV第一。”就在那一秒的停顿里,加上声音稍微昂扬向上,你的大脑已经在强化这条信息的重要性。

他有一个非常聪明的策略:重复三遍法则。车载冰箱夏天能喝冰可乐”这句话,他不会只说一次,而是在一个功能故事线开始、中间、结尾各强调一次。

第一次痛点引入:夏天上车热得像蒸笼。第二次功能展示:车载冰箱能随时喝冰可乐。第三次价值升华:“这不是配置,是生活的小确幸。”

这种多角度复现,让你的大脑不断接收到同一个核心信息,自然就记住了。

所以你会发现,有个心理学机制叫“首因效应 + 近因效应”刚好解释这一切,人最容易记住的是最开始听到的,和最后听到的内容。

这么多雷军的演讲技巧,普通人能不能用?当然能。

你可以记住一个关键词:翻译。把专业术语、技术指标、工作成果,翻译成对方能听懂、能感知、能比较的话。

比如做项目汇报,别一上来就说:我们完成了5个模块开发。而要说:“现在系统崩溃率降低了90%,用户投诉比上个月少了50%。

你看,这才是真正的“用户视角”的翻译官,不是你在做什么,而是这件事带来了什么改变。

你是产品经理?别只说“我们加了3个新功能”。可以改成:原来用户操作要7步,现在只需要3步就能完成下单。这才是别人愿意听的语言。

但光是内容翻译还不够,你怎么讲出来也很重要。

推荐一个万能结构:起—承—转—合。先抛出一个问题,中间讲怎么解决的,再拆解细节,带入情境,最后点出这件事的意义。

整个过程像讲故事一样,让听众从“听你说”变成“跟我有关”。

还有一个关键点:语言要接地气。很多人喜欢堆一堆黑话:采用分布式架构实现高并发、SaaS平台提升效率……听着很牛,但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。

雷军习惯语言过滤,把黑话变成人话,把抽象变成具象。

推荐准确,他会说:像闺蜜一样懂你喜好;数据清洗,他会说:就像剔除外卖里的香菜,只留你要的菜。

好了,看到这,可能你会觉得:咦,中间有些方法怎么看起来挺像?是不是有点重复?

其实不是。它们算同一个结构里的不同环节。只要你掌握了讲好一个故事的完整方法,这些步骤就能灵活调配、自由组合,就像搭积木一样,哪儿需要哪儿就搬。

那我也来总结一下我的理解:开场一个钩子,进入故事与技术并行的双轨叙事,故事里藏着痛点、惊喜和价值;中间来点冲突反转,加两个让人眼前一亮的爽点,最后关键信息重复三遍。

然后,进入下一个故事……持续重复这个节奏。这是“站在用户大脑里的表达艺术”。

实在觉得麻烦,也可以用我简化的办法:SCQA。简而言之,四个步骤:

情境(Situation)、冲突(Complication)、问题(Question)、答案(Answer)

这四者可以自由组合,形成不同的叙述方式,让人一步步自然地进入主题。

我说的也不一定全部准确,至少是一种可参考的观察角度;如果你也在做产品、需要演讲,那这套“从技术思维到用户语言”的心法,或许可以成为你表达升级的一个起点。

最好的演讲,不是展示技术多牛,是唤醒听众的需要;雷军厉害的地方,是他总能讲得准、讲得巧、讲得让人不想错过每一句。
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王智远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
点赞

1

-已有1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
畅言一下
0/1000
全部评价
王智远

王智远

微信公众账号:王智远

查看该作者更多文章 》

扫一扫
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