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巴克,正在“瑞幸化”?

3月前
收藏 0
0
【摘要】:如题
“星巴克低下了高贵的头颅。”
6月10日起,星巴克三大王牌品类——星冰乐、冰摇茶、茶拿铁,共计数十款产品将集体推出全新夏日“心动价”,预计平均价格降幅达到5元左右,每杯最低仅需23元。
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25年来,首次对旗下产品价格进行大规模下调。
随着近几年瑞幸、库迪等中国本土咖啡品牌的快速崛起,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已逐渐失守。
早在2023年,瑞幸就以249亿元的营收超越227亿元的星巴克中国。
曾经象征高贵的小美人鱼,如今也不得不学习林间小鹿的生存法则。
是的,星巴克似乎正在“瑞幸化”。
01策略“瑞化”,非咖降价
近年来,茶咖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。
与星巴克同台竞技的不止有瑞幸、库迪等咖啡品牌,还有喜茶、霸王茶姬等一众新茶饮品牌。
星巴克此时要比的不只是咖啡,还有“非咖”。
虽然中国的现磨咖啡市场仍处于增长状态,但其市场规模和增长空间比起现制茶饮还是稍逊一筹。
据国金证券研报数据显示:2025年,中国现制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为3689亿元,现磨咖啡为2625亿元。前者比后者高出1000亿左右。
在此背景下,瑞幸在去年推出了轻乳茶系列产品,并打出“上午咖啡 下午茶”的口号。
通过邀请刘亦菲代言、券后9.9元等营销手段,瑞幸的非咖新品轻轻茉莉创下了首月销量4400多万的佳绩。
与瑞幸一样,星巴克同样存在过度依赖上午咖啡消费时段,下午客流不足的问题。此次降价也喊出了类似口号:“上午咖啡,下午非咖”。
星巴克布局“非咖”饮品市场的时间其实远早于瑞幸。
此次降价的星冰乐、冰摇茶和茶拿铁三大系列,正是其旗下备受欢迎的核心“非咖”产品。尤其是星冰乐,凭借其独特的口感,成为了无数消费者的“第一杯星巴克”。
相比之下,瑞幸则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,率先捕捉到“下午茶”时段的巨大潜力,接连推出轻乳茶、果蔬茶等系列产品,成功抢占市场份额。
如今,星巴克终于“回过味来”。此次大规模降价行动,正是为了盘活已有的“非咖”产品优势,聚焦下午茶市场,拓展全天候消费场景。
02联名“瑞化”,赋能新品
茶咖行业的“联名内卷”之激烈,相信大家都有所见证。
联名营销为品牌们带来了短时间的流量,帮助其实现快速高效的人群破圈和销量增长。
而在这一赛道,瑞幸“联名王者”的称号可以称得上实至名归。无论是联名频率的密集程度,还是联名对象的精准选择,都称得上行业顶尖水平。“新品+联名”的营销模式更是成为瑞幸的杀手锏,创下不少“销量神话”。
反观星巴克,在中国市场的联名策略显得更为克制谨慎。过去,这家全球咖啡巨头更倾向于围绕品牌自身发力、结合圣诞节等节日展开营销,跨界联名相对稀少。
然而,联名的风还是吹到了星巴克。
近年来的星巴克明显加大了联名合作的力度与频次,释放出强烈的营销战略调整信号。
据统计,2024 年,星巴克大约进行了11次联名营销,几乎是23年的两倍。
近期的星巴克更是开始将联名与新品发布紧密捆绑。联名不再只是合作双方的资源共享,更是成为新品上市的宣发关键,赋予新产品话题性与稀缺性。
“新品+联名”这一经过瑞幸验证的有效模式,也为星巴克所用,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夺消费者注意力,实现流量与销量的双丰收。
5月,星巴克联名五月天及其潮牌STAYREAL,宣传新品轻气泡拿铁,精准触达庞大的粉丝群体;
6月,星巴克将携手迪士尼经典IP《疯狂动物城》,推出主题新品冰摇茶系列,借势IP热度吸引年轻消费人群;
结语:
曾经在中国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星巴克,牢牢掌握着高端市场的定价权。
然而,瑞幸、库迪等平价咖啡品牌打破了咖啡消费的“圈层壁垒”;星巴克占据的中高端市场,也涌入了manner、M Stand等新兴本土咖啡品牌。
更重要的是,“消费降级”加剧了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,品牌光环不再是消费者选择的关键。
这几个月的外卖“商战”,更是进一步打破茶咖品牌的价格底线。
当消费者发现其他品牌咖啡、奶茶的价格降到1块多、2块多的时候,选择也变得显而易见。
在市场与环境的多重冲击下,星巴克的“瑞幸化”成为迫于压力的生存选择。
通过非咖饮品降价来试水,避免直接冲击咖啡高端定位的同时,本质上也是星巴克通过非核心产品来拓宽市场广度,为品牌寻找新增量的生存试验。
本文由广告狂人作者: 4A广告圈 发布,其版权均为原作者所有,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 广告狂人 对观点赞同或支持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,谢谢!
0
-已有0位广告人觉得这个内容很不错-
继续浏览与本文标签相同的文章
扫一扫
关注作者微信公众账号